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 > 網絡聚焦

網絡聚焦

流量時代,信息繭房怎么破?
發(fā)布日期:2022-12-02 來源:白龍崗紀事 編輯:宜都融媒體

又是一年報刊發(fā)行季。2023年度全市黨報黨刊發(fā)行工作已全面展開。市委要求進一步統(tǒng)一思想、明確任務、強化措施,扎實做好2023年度黨報黨刊發(fā)行工作。



當下信息市場流量當道,浩如煙海的碎片化信息推送即點即得。對于每一個傳統(tǒng)媒體人來說,無時無刻不在面對這樣的尷尬疑問:“報刊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”


流量時代,人們一方面陷于鋪天蓋地的碎片化信息汪洋里,另一方面人們又在人工算法織就的“信息繭房”中一葉障目。


這樣的困境到底該怎么破?白龍崗紀事今天就來掰一掰這個話題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今年脫口秀大會上,龐博抖了個包袱,說看《紅樓夢》第一頁他翻了15次沒翻過去,后來通過短視頻10分鐘就看完了四大名著。


龐博的這個包袱之所以深刻,就在于精準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。我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手指的不停劃動中,失去專注閱讀的能力了。甚至一些所謂的精英人群,也在超鏈接式的信息碎片里欲罷不能。


這幾年,在流量的驅動下,迎合著個人口味的信息愈發(fā)朝著碎片化、淺俗化方向狂奔。某雜志述評:“它們巴不得都能從帽子里變出兔子,追求10萬+。” 


專家分析說,這些所謂個性化的信息推送機制中蘊含了某種“成癮機制”。在刷這些信息或短視頻的過程中,會讓人的大腦不斷分泌出多巴胺,而這些多巴胺會傳遞欲望,在你的大腦里形成“我想刷、我要刷”的回路,讓人陷入“一刷而不可收拾”的沉迷困境。


成癮過后,還有更大的惡果。新華社在一篇報道中直陳,無處不在的淺俗化碎片信息不僅正在廢掉人們的時間,也正在侵蝕人的大腦。


很多家長發(fā)現,同孩子微信聊天時,不是“叭”丟過來一張圖片,就是整一堆表情包。孩子們已經很難用一段規(guī)整的文字說清楚一個意思。


一項心理學研究顯示,人們如果長期接受碎片又膚淺的內容,大腦就會跟著形成墮性,變得越來越沒有思考能力。這樣也就很難組織一段精煉的文字了。



有人說,“在網上找過一次茄子,再看到的就都是紫色”。雖然夸張,卻也說明兩點:一是算法推薦提升了信息分發(fā)效率和精度,受眾的“媒介生活”更加個性化、分眾化、場景化、體驗化;二是這一技術也嚴重影響到一個人的信息獲取的豐富性。


算法推薦通過抓取用戶數據、分析喜好,把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拿捏得死死的。然后,陰暗地迎合著每一個人的喜好精準投喂。越推越看,越看越推,讓人在單一信息閉環(huán)里打轉轉。我們自以為一屏在手,通曉了全世界。殊不知,我們已經在大數據算法的“套路”里跌進深不見底的“信息繭房”。


與成癮和語言能力退化相比,“信息繭房”帶來的是更令人悚然的心智沉淪與理性缺失。這幾年,網絡上偏狹和戾氣言論越來越多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正是 “信息繭房”帶來的集體非理性。



美國著名學者尼爾·波茲曼有一本著作叫《娛樂至死》,被列為傳媒人的必讀書目。在前言中,作者就不留懸念地告訴讀者:“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”。


換句話說,流量狂歡的智能信息推送正在顛覆傳統(tǒng)印刷術賦予人們的思考、甄別能力,使我們在認知偏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。



我們正在面對的這個困局究竟要怎么破?


如果以印刷報業(yè)作為起點,傳媒業(yè)已經歷了四五百年歷史,已經形成了成熟、專業(yè)的運作機制和做法,而且也有嚴苛的職業(yè)規(guī)范和行為操守。


相較于一些平臺的“流量模式”,以黨報黨刊為代表的主流傳統(tǒng)媒體則是“價值模式”的堅守者。顯然,把信息采集分發(fā)交給“流量”,不僅不靠譜,還極其危險。



傳統(tǒng)媒體經過專業(yè)主義長期熏陶,秉持有清晰的新聞理念和價值觀,必然能夠站在更大格局與傳播視野里。而且,依然堅持靠人工審核編輯來實現信息的采寫、甄別、推送,更好地為受眾探究真相、表達觀點、傳遞價值,由此實現媒體對整個社會的公共價值。



就像網友說的,追求眼球經濟的當下,信息裹挾著流量滾滾而來,好在還有各級黨報黨刊等主流媒體能帶給人們“安心”和“踏實”的聲音。而且,清晰的文字能讓人獲得無與倫比的思想理性和閱讀美感。


媒體是內容產業(yè),也是思想產業(yè),優(yōu)質內容才是人類的剛需。在流量席卷幾成慣性的時代,更需要傳統(tǒng)媒體的嚴肅信息來沖抵、反思與制衡這種傾向。


左邊是熱鬧刺激的信息碎片,右邊是以傳統(tǒng)媒體為承載的嚴肅新聞,你會怎么選?

  • 熱點推薦